真格基金刘元:相信别人不相信的事 | 邦专栏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原标题:真格基金刘元:相信别人不相信的事 | 邦专栏 Peter Thiel在他《从零到一》的开篇伊始提到,当年在面试候选人时,他一定会问的问题是“有什么重要的事实是很少有人会认同你的?”蒂尔说,这个问题听起来很简单,但其实非常难回答,因为“精彩的思考已经很少见,而反对共识的勇气比天才更为短缺”。 非常有意思的是,《从零到一》这本书在2015年被中信出版社引进发行以后,2016年一度成为经管类畅销书榜首,仿佛“反共识”成为了共识,勇士自己长出了龙的鳞甲。 2015年正是O2O大行其道的年份,当年Peter来到中国推广新书,问我们国内投资人最有兴趣的投资主题是什么,我们答道是O2O,他一脸困惑的问,O2O是什么意思? 在“概念股”大行其道的中国市场,当时硝烟弥漫的O2O只是热词的开始,后面还将有大数据、P2P、VR、互联网+、直播、共享经济、AI、知识付费、新零售、区块链的前仆后继。 当然,这也不是我们的专利,毕竟公司名称后面加个.com股价就翻几倍的事情是二十年前发生在大洋彼岸的。 但不得不说非常有趣的是,投资人这个本来是应该凭借判断力来收管理费的群体,在特定时间内形成的特定判断居然会是如此类似的。 到2018年结束,即将是我进入VC行业第九年,和早期天使行业的第五年了。 估摸一下,看项目应该也过了一万小时,仍然没变成格拉德维尔(恰好是另一位行业畅销书作者)所预言的天才。 但我的确经常反思,在真格基金,我们相信了什么别人不相信的事,或者我们做了什么别人没做的事。 身边稍微熟悉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个习惯性逆向思维的人。 这个在学院文化中叫辩证或者critical thinking,在当前文化语境中已经俗称杠精。逆向的思考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只是因为相信事物的两面性,顾虑所有的结论总有对立的一面没有被人潮考虑到。 借着这个专栏的机会,也跟大家分享一下过去在真格的四年曾经有过自己感受到的“少有人认同的重要事实”吧。 “看人”远比“看方向”重要 我想分享的第一点,就是我相信对创始人的判断远远比对创业方向的判断重要。 如果说这个观点并不显得惊人,那么应该进一步说,我相信在早期投资中后者几乎没有重要性,对创业方向的纠缠和辩论只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前者。 “看人”算是一个政治正确的说法,毕竟从来没有哪个基金会号称自己投资项目完全不考虑创始人的因素。 但除了真格基金,恐怕也并没有其他基金会宣称自己核心的投资方法论是”看人"和"投人"。 真格基金最早树立投人哲学的方法论,回头看可能是无奈使然。 徐老师一辈子的工作都是跟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打交道,最早是北大学生,后来是新东方留学生,再后来是创业者,没有科班出身的金融背景,被迫建立了自己的人肉大数据。 在我加入真格之前,曾有一位业界前辈跟我说,“早期投资第一份工作的核心竞争力最好不要是看人,否则哪天万一需要再找一份工作,简历上写着擅长的技能是看人,这个跟说会算命或者看手相有什么区别呢?”我当时听着甚是惶恐,也为我即将开始的看手相生涯感到惴惴不安。 然而,在过去四年,经过了回顾真格基金(加上徐老师个人天使投资)七百多个项目的成败沉浮,我开始坚定的相信,在早期投资中,人比事重要如此多倍,以至于后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我经常向同行们调查一个问题:有没有过哪次情况,一位大家当初一致觉得质量非常一般的创始人后来成就了很大的事业。 我目前还没搜集到一个反例。 这个问题只是为了印证一个简单的假设,就是创始人的强大是创业成功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即再厉害的创始人也很可能失败,但不厉害的创始人基本不可能成功。 (当然,关乎一个创始人是否“厉害”的标准又是一个值得争论的话题了) 在真格过往的历史上,,有天使投资做游戏广告时的聚美优品,做旅游指南时的小红书,做语音搜索时的出门问问,做B2B时的Club Factory, 做日本海淘电商时的新世相等等陡峭转型却完成华丽转身的例子,这些案例因为方向转折的戏剧性被许多人所熟知。 除却真格自己的投资组合,业内许多伟大的项目,甚至包括头条、拼多多这样的公司都曾经历从九九房和拼好货这样的模式豹变。 如果说模式的逐步进化也算是一种转型的话,那么转型几乎可以说是必然,而很少真的有投资人一开始的目光就能穿透蝴蝶效应直接洞察到未来。 找对“舵手”是投资人的谦卑 创业的波涛如此波谲云诡,投资人自己并不是指南针,想到达彼岸最靠得住的办法当然是找看起来最能应对风暴的舵手就好了。 我本以为这会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但由于之前提到的“看人”这件事情本身被蒙上了一层不容易双盲测试的玄学性质。 投资人在回顾自己过往成功案例时并没多大兴趣细讲当时创始人的背景和故事,而更乐于分享自己在彼时洞见到了未来多么了不得的动向和主题。 我只能心理阴暗的去推测,就像许多年轻投资人们不一定真正喜欢投资,而喜欢的是做投资人一样,大家对自己的形象管理重视程度往往超过对自己的实质自省。 投资人镜中理想的自己,往往是一个运筹帷幄高瞻远瞩洞察惊人的角色,比如大家最近一个近乎口头禅的说法“靠认知变现”,就比我内心思忖的“靠运气变现”听起来科学和高级很多。 就我个人而言,对预测未来这事是不大相信的,但我相信有很多主观能动的决策,能让人的运气更好一点。 我个人认为,投人的策略的核心底层理念,是一种谦卑,不仅仅是面对创业者的谦卑,更是面对混沌的不确定性的谦卑。 我们几乎从不“攒局”,从上帝视角来写创业方向的剧本,而我们所做的所有努力,就是寻找和发现那些比我们自己厉害太多的人。 之前我读到同行朋友的文章,标题是我们靠“知识不对称”做投资,大意是他们的成功来自于比同行研究更深入的地方。 在我看来,真格也是靠“知识不对称”做投资,只不过截然相反,我们每一次赚到钱都是靠着找到了在某个领域可以疯狂的不对称的凌辱我们的创业者。 从某种程度上,真格的每一个投资决定,不管后来是成功还是失败,在做出决定的瞬间,都是对比那些比自己远远优秀的创业者一次欣喜若狂而又毕恭毕敬的臣服。 但真格的投人理念既是谦卑,其实也是自信。 经纬提过一个非常响亮的口号,叫“自强则万强”,而真格对优秀创业者的愿景和决心的信任,可以说是“自信则万信”。 (编辑:怀化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